專欄併購

美日同盟現實的邊界:日鐵收購遭拒

王英良:拜登明確拒絕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反映主權國家政府對軍民兩用資產的保護主義對全球化力量依然存在深刻抵制,美國也不例外。

近期,全球收併購市場的一大新聞是拜登明確拒絕日本製鐵 (Nippon Steel)收購美國鋼鐵公司,這意味著美國政府拒絕日本製鐵的收購發出了最權威的聲音,日本製鐵醞釀已久的收購幾無可能。這是美日這一特殊盟友兩國關係表現出的現實邊界。

在日本企業崛起歷程中,對外收併購一直佔據特殊分量。收併購一方面可以在短期內使日本企業迅速通過資本運籌這一商業槓桿迅速壯大,日本由此在較短時期內實現了各產業的規模性崛起。比如,日經新聞在2015年7月宣佈斥資13億美元收購英國培生(Pearson)旗下的《金融時報》,這使日經新聞的影響力一下子實現了「質」的飛躍,從日本國內報紙迅速成爲全球主流的權威性經濟傳媒。另一方面,由於日本企業的收購大部分指向對象國的戰略資產,這使收購進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而是矛盾叢生,甚至爆發激烈衝突。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對美國標誌性的地產及晶片產業近乎偏執性的收購,引發美國國會立法層面的反制,日美關係一度陷入低谷。

日本製鐵是全球產量第四的鋼鐵製造商(次於中國寶武、盧森堡的安賽樂•米塔爾和中國鞍鋼之後)。2023年12月,日本製鐵宣佈以每股55美元的現金收購總部位於匹茲堡的美國鋼鐵公司,後者在1901年成立,擁有近2.3萬名員工,一直是美國製造業的象徵。在19世紀中葉,金融家約翰•摩根(John Morgan)收購了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鋼鐵集團,並將其與競爭對手合併,成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這是美國「鍍金時代」延續到今象徵美國國力騰飛的標誌性企業。

您已閱讀19%(654字),剩餘81%(27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