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葉倫訪華的信號與政治意義

王英良:葉倫的到訪表明中美先前磋商的對話機制存在一定的效力,無論美國下一任總統是誰,中國政府均希望把這種機制性的對話延續下去。

上週,美國第六號政治人物、國安委成員、鴿派財長珍妮特•葉倫(Janet Yellen)飛抵廣州,開始她在不到一年內的第二次訪華行程。她此行任務包括試圖說服中國放棄向世界大規模出口綠色能源製品,與中國高層就中國產品對美國國內的衝擊及產業政策等展開交流。

中國在2019年左右崛起的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爲代表的「新三樣」成爲中國對外出口新的拳頭產品,這是中國首次在國際大宗類貿易中擁有自主標準設計與產業鏈控制權的產品。爲迎接葉倫,中國政府派出了主管經濟的副總理何立峯作對接。在啓程前往中國之時,葉倫部長在X上(原推特)表示:「今天,我將前往中國——首先到廣州,然後到北京——與我的對口官員、美國商界領袖等人士交流,以推進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利益。隨後葉倫前往北京會晤李強總理,而葉倫在粵與京反映出的抱怨與期待大體是連貫的。

此行目的是受拜登委派與中國就中美經貿展開磋商。葉倫在X寫的很明確,稱按照拜登總統指示,「我們已努力從實力地位出發負責任地管理美中關係。我們的經濟議程正在推動歷史性的復甦——我們對美國產能的重大投資將推動持續、強勁的經濟成長。與此同時,我們加強了美國與新興市場的關係,包括在印太地區。這些努力正在幫助美國實現關鍵供應鏈的多樣化,並強化美國經濟安全。在我訪問中國期間,我將重點推進健康的經濟關係,這種經濟關係爲美國勞動者和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我還將著重在應對非法融資和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方面推進合作。作爲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我們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尤其是在我們意見相左的時候,這一點至關重要。美國人民期待我們負責任地管理這一關係,世界也期待我們在能合作的領域共同努力。」這裏葉倫從中美關係、美國經濟安全和美國國內就業與公平等維度展開,基本定義了這一會晤的主要目的。

您已閱讀19%(750字),剩餘81%(32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