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競選第二任期,懸掛多時的靴子總算落地。先前,關於馮德萊恩尋求連任的猜測不斷。而關於未來路線,馮德萊恩也傳達了某種轉向:似乎昨天最重要的綠色轉型忽然不那麼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競爭力、移民和防務。
而在2019年,即將上任的馮德萊恩曾信誓旦旦地稱「歐洲綠色協議得成爲歐洲的標誌,我想要歐洲成爲領跑者,我想要歐洲成爲知識、技術和最好的實踐的輸出者。」那時,馮德萊恩呼籲將氣候目標由2030年時排放比1990年時減少40%的原定目標提高到55%,並稱新一屆的歐委會的重心就是讓歐洲成爲世界第一個實現氣候中和的大陸。她曾稱,「在對抗氣候變化上,我們沒有任何可以浪費的時間」,「如果有一個我們可以領先世界的領域,那麼這個領域就是保護氣候。」馮德萊恩甚至稱綠色協議的推出爲歐洲的「登月時刻」。
當然,而今的「競爭力」和五年前的「氣候轉型」並不必然矛盾,並不必然相互對立,競爭力可以保羅萬象。而且,至少在措辭上,兩者甚至可以完美統一。馮德萊恩說,在實現氣候目標的同時增加企業競爭力,實現兩者兼顧很關鍵。單看這句話,幾乎猜測不出來它到底來自五年前還是今天。馮德萊恩今天所強調的競爭力,指的是歐洲工業的競爭力,「歐洲製造」的競爭力,也可以措辭爲對工業友好的氣候政策。而且,五年前的氣候轉型並非捨棄了經濟發展的轉型。當時,馮德萊恩認定氣候議程將作爲經濟的中心,氣候政策綠色協議將成爲歐洲的「新成長戰略」,並算出了一串可觀的經濟成長數字。但是,在競爭力和氣候轉型兩者之中強調什麼,誰是主,誰是輔,有很大的區別。今天的輕氣候和重競爭力,既是一種選舉策略,也是對過去五年的經驗教訓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