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去風險成爲既定基調,但由於內部差異和分歧,歐盟在如何找到一條協調各方的實現路徑上,仍不得要領。智庫Merics學者們曾將歐盟內部的差異和分歧總結爲三個方面:布魯塞爾和成員國之間向來的分歧、成員國之間的差異和不同歐盟機構的不同偏好。這些註定了,歐盟的對華路線集博弈、變化、既不想過於強硬又不想顯得軟弱於一體。
2023年,中歐之間一直保持著各種會晤和對話。我4月的《歐盟領導人陸續訪華,給中歐關係帶來了什麼?》一文中所寫過,在經歷了三年疫情、一年俄烏戰爭之後,當時的中歐關係發展趨勢至少正如一些對華溫和派所希冀的那樣:不能只是「談論」中國,而也要和中國「對談」。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4月初訪華記者會上也強調過,無論用貿易和投資多樣化,還是出口管制或投資審查作爲去風險的手段,都希望用對話來解決問題。回顧2023年的歐盟對華路線,因爲不想讓關係陷入惡化或僵局,所以與中國談,而且是更強硬地談;因爲不想顯得「天真」,所以密集出臺各種針對中國的措施,即談中國。
與中國談
您已閱讀20%(431字),剩餘80%(17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