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第24次中歐峯會和南錐共同體第63次首腦峯會在幾乎在同一時段舉行,雖然它們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區。如果正如某些分析所認爲的,歐盟對前者「期望不高」,那麼對後者則相當於夢想幾近破碎。雙方原本期待這次南美峯會可以宣佈歐盟與南美共同市場自由貿易協定的最終敲定。這份談判了二十年的協定,原本在今年迎來機會視窗,又出現了變動,這是巴西總統盧拉和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不願看到的局面。對馮德萊恩來說,後者原本所代表的協定原本可以作爲其對華去風險路線中某一分支,經貿關係多樣化路線中的某一化。正是在這一「分支」和這一「化」搖搖欲墜的背景下,歐洲理事會主席蜜雪兒和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前往中國。
當然,在與南錐共同體貿易協定上受挫不會動搖歐盟既定的對華去風險基調,比受挫更重要的背景是,地緣競爭的加劇,歐盟反覆強調和解說對華去風險,義大利退出「一帶一路」,歐委會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啓動了反補貼調查。至於中方,中國近期對鎵、鍺和石墨實施出口管制,出臺吸引外資措施,對德法等六國實施15日免簽證政策。此外,據彭博社等媒體報導,立陶宛外交部長11月底稱,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已經解決,但企業對與中國大陸開展貿易仍持謹慎態度。正是在這樣一個複雜而微妙的背景下,疫情以來的第一次線下中歐峯會在北京舉行。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場沒有多少期待的峯會。
「中國表面上擁有順差」和「中歐貿易嚴重不平衡」
您已閱讀25%(582字),剩餘75%(17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