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化債的盡頭是MMT

古堯:信用貨幣真正確立需要主權信用顯性化,足夠規模國債市場是基礎;現代貨幣經濟體系下,國債貨幣經濟學意義大大超越其財政學意義。

2023年下半年的特殊再融資債券和特別增發國債2則資訊,讓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再度成爲市場關注焦點。全球經濟放緩和中國經濟增速中檔運行的逐漸確認,意味著之前依賴債務擴張的經濟高速擴張模式不再維繼,各國累計高額債務風險化解問題,事實上已成爲各國經濟可持續成長繞不開的話題。在現代貨幣信用體系下,中國政府債務化解的終點是MMT:信用貨幣真正確立需要主權信用顯性化,足夠規模國債市場是基礎;現代貨幣經濟體系下,國債的貨幣經濟學意義已大大超越了國債的財政學意義。

1.債務顯性化:中國式化債趨勢

中國政府債務,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成爲市場關注點之初總是要在前面慣以「隱性」2字。政府債務的隱性化,使得其浮現之初就蒙上了一層神祕性:債務形成、發展和規模等,均因不透明而不能形成市場共識,這也使得政府債務融資成本過高,各類平臺公司無論是發債還是借貸,其隱性的政府信用並不能轉化爲融資成本下降好處;就融資利率水準高低而言,城投債混跡於信用債羣體中,雖然被歸類爲地方政府債務,但利率節省優勢並不明顯。

您已閱讀14%(444字),剩餘86%(26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