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監管上的「小圈子」與「大集體」

張冬方:人類共同面臨人工智慧帶來的挑戰,沒有誰可以獨自應對自如。

11月初在英國舉行的人工智慧安全峯會之所以被稱讚爲「外交上的成功」或「外交上的突破」,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它不僅讓包括中美在內的國家因人工智慧問題坐到一起,而且還共同簽署了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人工智慧風險的《布萊奇利宣言》,該宣言關注的焦點在於包含了OpenAI的ChatGPT的前沿人工智慧。

就在這次峯會之前,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宣佈式組建一個新的人工智慧高級別諮詢機構,以探討這項技術帶來的風險和機遇,併爲國際社會加強治理提供支持。該諮詢機構彙集了39名來自政府、民營部門、研究界、公民社會等界專家,兩名中國專家入選其中。

英國峯會和聯合國組建諮詢團隊呈現出了各國和各力量在人工智慧治理上的一團和氣和同心協力,可各國在人工智慧技術和人工智慧治理上展開的競爭明明已經熱火朝天。

您已閱讀14%(337字),剩餘86%(20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