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風電

歐洲風機在「歐洲製造」上的危機感,就像中國風機一般越來越大

張冬方:歐盟不想在電動汽車上重複太陽能光伏板行業的命運,在風電行業亦然。

歐盟對本土風電產業發展現狀的危機感就好比中國造的風機,越來越大,而中國造風機已經和歐洲的艾菲爾鐵塔一般高了。

近日,中國的明陽智慧能源宣佈推出22兆瓦海上風機,其轉子長度超過310米。明陽表示,新風機預計在 2024 年至 2025 年期間開發,其滿負荷單日發電量足以滿足約1300戶家庭一個月的用電。新風機預計將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風力渦輪機。媒體Bloomberg形容該風機「葉片長至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而先前,明陽已經陸續推出了在功率和風輪直徑大小上破紀錄的海上風機和陸上風機。

10月24日,歐委會分別發佈了《歐洲風能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歐盟能源專員希姆森在公佈行動計劃時稱,在過去的兩年間,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已經從歐盟轉移到亞太地區,歐洲的風能行業是一個成功的故事版本,這個版本應該延續下去。行動計劃指出,雖然,歐洲風電設備製造覆蓋了從風力渦輪製造到包括葉片和風機基礎在內的零組件生產,本土供應商佔歐洲風能市場的85%,在離岸市場甚至達94%。但是,危機在於,在全球風電設備市場上,歐洲企業的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42%降至2022年的35%。在歐委會看來,市場份額下降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在於中國風電市場的迅速發展,而中國的風電市場主要依賴於不斷發展的本土製造業。計劃檔案稱,在覆蓋了全球80%以上需求的全球前十大風力渦輪機製造商當中,四家來自歐洲,四家來自中國。

您已閱讀26%(594字),剩餘74%(17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