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宏觀數據引發關注。首先各地各部門陸續公佈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但在公佈數據的同時,由於口徑不一,有些數據的觀感和理解上不一,會導致誤解誤判。比如,4月底,海關總署公佈一季度進出口數據,進出口總值9.89兆元,同比成長4.8%,其中出口5.65兆,成長8.4%,進口4.24兆元,同比成長0.2%。總體看,進出口形勢良好。而幾乎同一時間,廣東省公佈了一季度經濟數據,總量佔全國10%強,結構上看,「三駕馬車」只談到了投資和消費,未提進出口數據。廣東是外向型經濟大省,季度數據不提進出口這種情況是非常罕見的。
時隔兩天,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在國新辦的吹風會上表示,今年以來,外貿形勢非常嚴峻。從外部環境看,外需的不確定性仍然是最大制約因素。他進一步說,從去年10月份到今年二月,外貿出口以美元計價都是負成長。人們不禁要問,爲什麼你換了計價口徑就正成長了?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同周邊國家的外貿下降幅度也比較大。應該說,商務部是談這一問題的權威部門,他們的數據和結論與前幾天海關部門公佈的並不一致。是不同的統計口徑,還是不同的計價方式,至今雙方都沒有人回答。但市場根據國家統計局和相關機構公佈的PMI新出口訂單指數測算的進出口數據更貼近商務部的結論,實際情況沒那麼樂觀。
同樣的數據,不同部門反饋的結果與市場及其他相關數據(如外貿企業訂單數、入庫稅收、就業景氣指標)之間有明顯的強落差,不少都「對不上」,讓人不得懷疑這些「短期異常值」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當前,全球經濟復甦一波三折,進出口企業面臨外需走弱、產業鏈外遷、成本上升、匯率波動等多重挑戰,當一些外經貿大省的季度數據都「猶抱琵琶」時,正確的做法還是要實事求是分析成因,特別是要做好結構性分析。當前,發達經濟體通膨高企,經濟放緩,市場風險加大,經濟景氣走弱的同時,外部需求降溫,我們傳統的出口結構亦難保強勢。要實事求是地分析成因,哪些是外需減弱的因素,哪些是產業鏈外遷因素,哪些是匯率因素,哪些是成本因素。只有作出清晰的實事求是的分析,纔能有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政策,穩定外貿的基本盤,穩定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