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週裏,中歐關係以及歐美圍繞對華關係的矛盾在法國總統馬克宏訪華後繼續發酵,成爲世界輿論絕對的焦點之一。問題的核心在於,以馬克宏爲代表的部分歐洲國家和歐盟領導層,要求強化歐洲的「戰略自主」,並要成爲中美之外的「第三極」;在臺灣問題上,則反對歐洲捲入中美圍繞臺灣問題的衝突。而歐盟另一部分國家的高層則在其中平衡馬克宏的立場,其中以德國爲代表,這在上週德國外長貝兒伯克的訪華過程中得到了體現,尤其又以臺灣議題爲最。
事實上,在馬克宏提出上述議題之前,歐盟已經確定了與中國「不脫鉤」的政策。而部分歐洲國家的「戰略自主」立場在當下的發酵,則最低限度可以使中歐不「脫鉤」的理念更加牢固,至於「戰略自主」立場能否成爲歐洲的主導性理念和政策,則取決於歐洲內部事態的演變,尤其是中美兩國對事態的反應。而對中國來說,切忌以「戰略自主」立場作爲友好與否的標準來劃線,尤其是對不贊成馬克宏立場的歐洲國家和領導人,應該低調而絕不能高調,這是當前的大忌。
歐洲正形成兩大「戰略自主」派
您已閱讀19%(430字),剩餘81%(18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