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旅行

伍爾芙的書信和老舍的《二馬》:倫敦「百花裏」的文藝舊事

張璐詩:對於倫敦的布魯斯伯裏區,我傾向於將其意譯爲「百花裏」,這個名字剛好契合此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形成的文藝知識圈氛圍。

倫敦是由許多個歷史上的小村莊組成的城市,與許多國際都市一樣,它具有多重的維度。

倫敦西邊有一個形成於17世紀的布魯斯伯裏(Bloomsbury)區,我更傾向於將它意譯爲「百花裏」,這名字似乎剛好契合這一區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形成的文藝知識圈氛圍。在英格蘭教科書與社會教條氣氛最濃的維多利亞時代,這裏卻出現了反僵化教條的「前拉菲爾畫派」。而維多利亞時期剛結束,這裏又誕生了知識分子界的「布魯斯伯裏圈子」,代表人物包括了維吉尼亞•伍爾芙等作家。換句話說,英倫的現代派小說就是在此問世。

布魯斯伯裏圈子的據點在哥頓廣場(Gordon Square),類似的多個小花園小廣場,在這一區域很常見。前拉菲爾畫派立下宣言創下「教派」之地則在高爾街(Gower Street)。街上林立著一大片建於喬治亞時期的聯排老樓,其中一處門外掛著藍色牌匾,標示的是「前拉菲爾派兄弟連誕生於此」。19世紀羅塞蒂與他畫筆下的紅髮麗茲常在此流連,但今日這裏變成了一家鐳射視力糾正中心。

您已閱讀18%(429字),剩餘82%(19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過路詩篇

張璐詩(Lucy Cheung),常駐倫敦資深媒體人,職業音樂人,旅居北京、希臘多年。專注音樂產業、文藝思潮與美食文化,視野遍及全球。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