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是中國政府長期目標,2023年尤其重要。影響消費的因素很多,經典理論認爲一是收入,包括消費者個人的當期收入、預期收入(財富)、消費者預算約束即金融流動性約束。經濟理論認爲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因爲邊際效用遞減,平均消費傾向APC和邊際消費傾向MPC遞減,即收入增加,消費增加,但消費成長幅度小於收入成長幅度(APC遞減),且越來越小(MPC遞減)。二是偏好,包括個人偏好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等,如恩格爾曲線揭示人類從貧窮到及其富裕,則人類需求從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安全、教育、尊嚴等升級,於是消費支出隨著收入提高而不斷增加,體現爲消費曲線的移動。三是價格,包括自身價格和互補品和替代品的價格。微觀理論認爲,價格提高消費下降,而宏觀經濟理論如著名的菲利浦曲線揭示,較高通貨膨脹會刺激需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消費曲線下降和上升都體現了這些因素的影響,而它們還將繼續影響2023年及其以後的消費走勢。
1980—2021年不斷下降的平均、邊際消費傾向。1980年到2021年中國平均消費傾向不斷下降,消費增加,但人均消費支出佔可支配所得不斷下降,平均消費傾向從最高1988年的90%,下降到2020年66%。但是比較特殊的是,由於快速的消費升級和較高通貨膨脹的作用,1984年到1988年平均消費傾向上升,1999年到2005年穩定,保持在0.76、0.78、0.77、0.78、0.78、0.78、0.79。
中國邊際消費傾向不斷下降,從1985年1.13下降到疫情前0.69。微觀經濟理論認爲,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是因爲邊際效應遞減,但是宏觀總量數據一般不符合微觀經濟規律。邊際消費傾向最低多數情況下不確定性較大。1982年、1984年、1990年(連續兩年經濟成長率是改革開放以來較低的4%左右)、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不確定性增大)、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20年(新冠疫情)甚至出現負數。這些年份多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候。邊際消費傾向最高的年是多數情況是連續利好情況出現1985年(1984年經濟成長率15.3%)、1988年(1987年經濟成長11.6%)、1991年、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