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三年,消費首當其衝。疫情防控措施限制了消費場景,經濟前景不確定性損害了消費者信心。當然,更爲重要的是,疫情衝擊了服務行業和就業市場,進而影響了家庭收入和消費,造成了「就業-收入-消費」的螺旋式下沉。調查失業率過去三年平均接近5.5%,遠高於2018-19年間5.0%的中樞。其中更存在明顯的結構性惡化: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去年一度接近20%,到年底仍高達16.7%;農民工就業規模似已恢復至疫情前水準,但是收入依然疲弱,去年僅錄得低個位數成長。這些是因爲勞動密集的服務業受到了更多的疫情衝擊以及監管變局之影響。
預測應當避免把當前的情況線性外推至疫後時代,不能用今天收入弱來論證明天消費弱。就業、收入、信心和消費差不多是經濟同步指標,疫情政策是先前抑制它們共同的主變數。隨著疫情達峯,接觸類消費活動必然重啓,與之相關的就業隨之恢復,帶動收入成長,提振消費者信心。先前「就業-收入-消費」的負反饋有望在疫情放開後得到逆轉,並進入正反饋循環。現在看,疫情放開的初始衝擊集中在了去年4季度和今年1季度,前者降低了基數而後者是經濟活動淡季,因而對全年經濟影響有限。疫情達峯爲春節後更全面、更有力的消費復甦奠定了基礎。
在關注現金流之外,筆者較早注意到了疫情期間中國住戶部門資產負債表的變化。在過去三年,他們過度積累了儲蓄,明顯壓縮了貸款。筆者測算,由於疫情造成的被動減支以及預防性動機,住戶部門在2020-22年間大約增持了4.4兆元超額儲蓄。如果再考慮疫情期間家庭資產組合調整,如不動產及風險資產減持、「理財搬家」等,那麼至去年底住戶部門存款要高於自然成長13.3兆元。一旦消費者信心改善,無論是4.4兆元超額儲蓄還是更廣義的13.3兆元超額存款都可以轉化爲購買力,是疫後消費復甦的基本支撐。當然,超額儲蓄的分佈是不均衡的,較多集中於中高收入家庭。因此,對於受疫情影響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和中低收入家庭仍然需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