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官方公佈去年人口減少後,主流看法認爲這對中國非幸事,會對經濟成長帶來長期負面影響。我最近亦撰文表示,鑑於中國人口負成長進入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自此將永遠告別高成長。我指的高成長是7%以上增幅。話看似說得絕對點,但應該沒錯。
不過,對人口減少對中國經濟成長的負作用,也要防止一種誤解,以爲這種負作用會立即顯現,特別是對今年的中國經濟會產生較大沖擊。去年中國的人口減少85萬,和14億多的人口總量比起來,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另外,雖然人口減少主要是人們的生育意願下降造成的,但疫情也是影響生育意願的一個因素。在中國的防疫政策放開後,這個因素當然還存在,但不會像去年那樣明顯。故長期人口數量儘管會減少,可在今年或明年,說不定還有微幅成長。
另一方面,中國在短中期,甚至長期也存在一些緩解因人口下降而導致的人口紅利快速消失衝擊中國經濟的有利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一、中國對高等教育和公共衛生的持續投資,使得勞動力停滯成長的同時其素質得以顯著提高;二、中國的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最近十幾年成長很快,目前已達2.5%以上,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位於前列,而研發投資對一國的創新非常重要,中國的科技水準在過去十多年的大幅提升,與此有很大關係;三、中國還存在一個數量很大的失業人口,估計有上千萬,失業人口多,預示著經濟形勢不好,但反過來它也意味著,一旦經濟處於擴張期,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勞動力的需求;四、中國亦可通過延長退休年齡讓更多的人留在勞動力市場,現在的男女退休年齡是70多年前制定的,那時人們的預期壽命不到60歲,而2020年中國人均壽命達77.9歲,延長退休年齡是可能的;五、中國還有一個獨特的情況,即農村勞動力仍有大量剩餘,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業部門創造的GDP和它的就業人口數量不匹配,農業的GDP不到總GDP的8%,卻佔總就業人數的近23%,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將從農村轉移至城市。上述五個因素,有些短期或者中期可以部分彌補人口減少對經濟成長的負作用,如前三者,有些則在長期發揮這種效果,如後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