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

當心被電池熱潮灼傷

哈丁:各國爭相發展電池業,但如果電池成爲一種大宗商品,那麼這些國家就會錯失未來汽車中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如軟體。

電池,電池,電池。各個國家爭相吸引這個未來產業,爭相爲將一統道路的電動汽車提供動力,其瘋狂程度不亞於一個八歲孩子打開生日禮物後急著找7號電池。

根據《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發放的大量補貼正在美國各地資助建造所謂的「超級工廠」,而英國正爲其唯一一個大型電池企業英國伏特(Britishvolt)的倒閉而苦惱。電池導致不安全感的一個跡象是,許多新創企業都打著國家的旗號,如倒閉的英國伏特或美國電池公司(American Battery Factory)。

爲電池瘋狂的邏輯很簡單。未來,所有汽車都將是電動汽車。電動汽車必須有電池。因此,蓬勃發展的汽車行業需要電池工廠。到這一步爲止,這個邏輯是正確的,電池也無疑會成爲一門大生意。但這種狂熱忽略了多年來的經驗,這些經驗表明電池是一門糟糕的生意:利潤低,資本密集,汙染重,而且受到技術進步的硬性物理限制。一窩蜂進入這一行業的投資者和國家註定會受傷。

您已閱讀27%(413字),剩餘73%(11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