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說明,我並不是在拿到經濟學碩士學位後立即陷入財務困境的。這之間經過了幾個月時間。我找到了一份薪水不錯的畢業工作,生活量入爲出,那我是怎樣落入這一境地的呢?很簡單:我「聰明地」將所有積蓄存入了一個90天通知存款賬戶,以最大限度提高我的利息收入。但當我看到我的第一張稅單時,我驚呆了,我絕對不可能按時繳稅。糟了。
還好,我的父親能夠爲我填補這一缺口。他沒有接受過經濟學培訓,但比我多30年的閱歷讓他學會了一個樸素的道理:世事無常,因此最好在可能的情況下儲備一些現金。這不是正規經濟學與生活學派之間的第一次碰撞,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最近,James Choi的學術文章《熱門個人理財建議vs教授建議》(Popular Personal Financial Advice versus the Professors)吸引了我的眼球。Choi是耶魯大學(Yale)金融學教授。傳統上,金融學是一門令人生畏的技術學科,但在Choi同意爲大學生教授個人理財課程後,他研究了暢銷的理財自助書籍,看看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蘇茜•歐曼(Suze Orman)和托尼•羅賓斯(Tony Robbins)等大師在這個問題上是怎麼說的。
您已閱讀26%(520字),剩餘74%(14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