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電動汽車

德國汽車電動化能實現2030年的目標嗎?

張冬方:阻礙德國電動車發展的不只是失策的補貼措施,還有高通膨下萎縮的購買力、高企的電價、拖沓的充電設施、甚至對電池原材料的爭奪。

2023年,對於正在努力實現電動化轉型的德國汽車業來說,可能並不值得樂觀。從這個月開始,政府對購買電動汽車的補貼無論在金額上,還是覆蓋範圍上都有所減少,而能源危機下高企的電價、通膨下遭削弱的購買力,對未來幾年的電動汽車市場都意味著灰暗的前景。

上個月,就在2022年即將結束之際、補貼幅度下降之前,電動汽車購買出現了最後一把的衝刺。這個月,德國新登記註冊純電動汽車104325輛,同比成長115.4%,佔新增乘用車的33.2%,創造了歷史記錄,而插電式混動佔比22.2%。經濟研究所DIW最新數據表明,德國的純電動乘用車總數於此突破了100萬輛。

從2023年開始,對於售價不超過4萬歐元的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政府的環保補貼由原來的6000歐元降至4500歐元,而製造商給予的優惠由原來的3000歐元降至2250歐元,並且,取消對插電式混動車的補貼,從2023年9月開始,補貼只限於私人購買者。

您已閱讀17%(396字),剩餘83%(19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