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開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議程過半。融資、金融工具如何作用於緩解和適應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損失、損害和風險是本屆大會的焦點。目光轉回國內,中國市場對ESG可持續投資的認識仍處於起步階段,且正在迅速成長。金融機構的可持續投資在哪些維度、多大程度上落實了「可持續」的要求,以應對氣候變化?能否應對監管方不斷升級的反「洗綠」手段的檢驗?
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選取了15家註冊地在中國大陸地區、資管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評估中國資產管理機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表現,推出《中國資產管理機構氣候表現研究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目前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實際氣候行動不足。具體表現爲:一,15家機構均加入了與責任投資、可持續發展等議題相關的倡議聯盟,但均未針對範圍3的碳排放做出氣候承諾(範圍1即企業產生的直接排放量,包括其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範圍二即企業間接排放量,比如用電用能所帶來的碳排放。範圍3涵蓋價值鏈中所有其他間接排放)。二,多家資管公司的投資組合和可持續金融產品中高碳行業(八大控排行業及其上下游產業)標的佔比較高。《報告》顯示,「2021年度15家資管機構對高碳排行業的股票投資規模總計超過52億元人民幣,其中高碳投資佔股票投資總規模的13.6%。」三,資訊披露意願度低,11家資管機構尚未覈查及披露其碳排放相關的任何資訊。
您已閱讀12%(613字),剩餘88%(45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