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經濟

歐元區經濟體必須解決供給衝擊

沃爾夫:歐盟必須團結在一起,拿出一套共同的能源政策,這關係到歐盟、從而也關係到歐洲的興衰存亡。現在是共苦的時候。

歐元區面臨的經濟挑戰與美國面臨的不同。然而,總的來說,前者甚至更加困難。

內需過熱的問題在歐元區經濟中並沒有在美國那麼嚴重。這應該意味著歐洲央行(ECB)的貨幣政策任務比美聯準(Fed)的更簡單一些。但歐元區所受到的供給衝擊要大得多,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尤其是天然氣價格。這種衝擊既導致通貨膨脹,因爲它大幅推高了物價水準;又導致經濟收縮,因爲它減少了家庭的實際收入,降低了國家的貿易條件指數(terms of trade,表示一個國家每出口一個單位商品可以換回多少單位的進口商品——譯者注)。

關鍵是,歐元區比美國更脆弱。歐元區各成員國經濟狀況參差不齊,跨境保險機制相對不發達。最重要的是,政治仍然是每個成員國各搞一套。因此,歐元區出現內部分化的風險始終存在。儘管如此,與10年前金融危機時相比,如今歐元區在應對新冠疫情和能源衝擊時確實具備了一些優勢。近期的衝擊對各個成員國的影響都是類似的,而當年全球金融危機將歐元區分裂成了兩個陣營:一邊是盛氣凌人的債權國,另一邊是受到羞辱的債務國。這一次確實有所不同。

您已閱讀22%(462字),剩餘78%(16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