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來臨,人在倫敦倍思親。這時想到去外面下館子,要找一家中餐廳,不光能飽口福,也能治癒內心。
最近剛巧在讀黃震球(Andrew Wong)爲《East Side Voices》(一本今年出版的書,探索不列顛的東亞和東南亞人身份的散文集)寫的文字。這位英國目前惟一擁有米其林二星中餐廳的餐廳主理人和廚師,描述他在與英國人類學家Mukta Das的交往中悟到:食物的滋味離不開化學反應與文化底蘊。他在書中發問:美國和英國分別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已開有中餐廳,但發展到今天,這擁有三千年歷史的精細烹飪之道,在英美依然被許多人視爲等同於難登大雅之堂的速食,是很多人在喝到不省人事顧不上味蕾快感時用來填肚子的廉價食物。怎麼會這樣?
同樣身在倫敦,這段文字令我陷入片刻執迷。第二天我剛好約了黃震球。他說談不上「使命感」,但希望去改變英國人對中餐的觀念,這確實是自己的一個興趣。
您已閱讀9%(383字),剩餘91%(40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