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今天還有餐廳可以理直氣壯去保留一些老派的傳統,恐怕那些美式牛排館就是最後堅持守住陣地的老兵了。因爲這樣的餐廳裏不會出現一位穿著睡衣和拖鞋的客人,類似的事情可能會出現在高階酒店中的意式餐廳裏,但是可以讓體面的金融家們一起聚會的餐廳當然不會允許一個造次的年輕富二代衣衫不整地坐在鄰桌。Power Dining和Fine Dining還是區別很大的。
關於對牛肉的理解,我們一同走過的日子包括了拼裝雪花肥牛的傾銷歲月,包括了號稱用五百萬人民幣購買了獨家配方訂製牛腩的網路行銷時光,也包括了目睹潮汕牛肉火鍋潮起潮落的日子,更有各種日韓烤肉料理的清酒真露混沌斷片兒,今天,總算迎來了販賣「滋滋聲」的牛排館時代。我真是覺得這樣的保守風格太適合我們這個年代了,沒有什麼驚喜,但是不會出錯,心安理得地等待一大盤熱氣騰騰的牛排從烤箱裏面端到餐桌上面,小心,好餐廳的餐盤都是會燙手的!
談到牛排館,我總會想起富而思進的90年代,那時候深圳彷彿所有的五星級酒店都會有一個扒房。今天還會記得那位官仔骨骨的香港人張總,他微笑地站在陽光酒店聚賢閣的大堂,大佬們都在談事兒,煲煙鋸扒嘆紅酒這樣經典的港片鏡頭比比皆是,只是窗外的風景除了典雅的奢侈品商場西武百貨之外,就是向西村人頭攢動的雞煲店。雨花西餐廳還開在國貿大廈對面海豐苑的裙樓二樓,有一回餐廳請來一位薪資比本地廚師高七八倍的香港師傅,熱情地跟我介紹什麼叫做安格斯牛肉,並且神祕地告訴我,這是飛機餐,都是坐飛機來的!後來才明白這就是後來大家常說的所謂空運食材新鮮抵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