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

麪條之旅 意猶未盡

範庭略:麪條是一種糅合了人情、風味與文化的食物,它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世界是複雜的,但理解與融合也是可能的。

因爲近年來蘇豪區新開的食肆逐漸落成,香港中環的伊利近街成了荷里活道這一段很不錯的景觀。2018年法國人傅奕誠(Florent Bonnefoy)就在伊利近街12A號開了一個中西合璧的小麪館兒。

他是我見過中文講得最好的法國人。不但中文講得好,而且思古幽情,居然崇尚中國的魏晉七賢,將自己的WeChat號叫做「竹林八爺」。他畢業於培養外交官的巴黎政治學院,然後又跑到北京學習漢語,最後在北京奧運會舉辦前的2007年加入了法國米其林公司,做了四年的「地圖與指南」總監,爲中國的美食指南做出了很了不起的貢獻。這期間他也利用工作之便結識了世界上很多烹飪大師,所以在輪胎公司爲了美食行業做了十年嫁衣裳之後,在2017年他離職創業,一方面做美食顧問諮詢公司,輔導那些本地餐廳如何可以去海外開疆拓土,然後幫助這些廚師跟亞洲最優秀的廚師一起開發新的菜式;另一方就是跑去香港中環的伊利近街開了一家叫做蜜鬥(The Noodle Hive)的麪館兒。

里昂本來就是法國美食的搖籃,香港又是中華美食的前沿陣地,加上他這麼一段時間的視野擴大,於是就想著把法國里昂的蜂蜜和香港的車仔麪撈埋一起,以健康無新增爲號召,在尋找傳統味道的過程中加入一些健康元素,並且嘗試找到一種獨特的風格。然而,在疫情期間,蜜鬥永久的停業了,雖然它在2019年還獲得了米其林指南的街頭小喫推薦。

您已閱讀17%(566字),剩餘83%(28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