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藝術

在沙烏地阿拉伯重訪「先知的旅途」

宋佩芬:展覽《希吉拉:追隨先知的腳步》以歷史文物、紀錄短片、當代藝術創作以及沉浸式視聽技術等方式,展示了一段充滿冒險和奇遇的旅程。

長久以來,沙烏地阿拉伯給世人的印象是世界上最封閉、最保守的國家之一。它既是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麥地那的所在,也主宰了全球的石油市場;既是傳統的沙漠王國,也在世界政治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2016年起,穆罕默德•本•沙爾曼(Mohammad bin Salman)在王國內推動一系列的改革,提出包括城市、旅遊、住房、文化、能源和保健六大議題在內的未來藍圖《2030年願景》。沙爾曼向國民宣告:國家必須改變對石油依賴的現狀,而《願景》也強調國家需要促進民營部門的發展,同時著力推行文化藝術的發展。

《2030年願景》最突出的文化項目就是於2018年開放的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世界文化中心(Ithra)。該文化中心由經營石油和天然氣的沙烏地阿美公司(Saudi Aramco)創立,位於公司總部所在地宰赫蘭(Dhahran)。「Ithra」在阿拉伯語的意思是「豐富」,這個「豐富」的世界文化中心在今年的8月初推出了《希吉拉:追隨先知的腳步》(The Hijrah Exhibition: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Prophet)的展覽,展覽內容從學術出發,以歷史文物、紀錄短片、新委託的當代藝術作品,以及最新的沉浸式視聽技術來展示「希吉拉」的歷史內容。該中心項目部負責人法基赫博士(Dr.Ashraf Ehsan Fagih) 表示:「展覽的目的是要吸引一般觀衆,不論他們是否是穆斯林。」

1400年前,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從麥加出發,前往麥地那。這一段旅程稱被爲「希吉拉」,意謂「遷徙」。希吉拉的路程共有400公里旅途共持續了八天。它在伊斯蘭文化中是「所有遷徙之母」,對整個阿拉伯半島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有著重大深遠的影響。

您已閱讀20%(718字),剩餘80%(28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