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社會

「半人」社會與人性社會

何越:我理解的「半人」,就是受過教育,具備一定技能與才藝,但缺乏人性。我真正從「半人」進步成完整的人,是來英國以後。

最近我對清華教授彭林的觀點「中國人陷入羣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深有同感。「半人」的概念來自梁思成。他在1948年提出,現在的大學教育分科太細,其結果是學文的不懂理,學理的不懂文。學問是一個整體,可是我們培養出來的人都是「半人」。

我理解的「半人」,就是受過教育,具備一定技能與才藝,但缺乏(甚至嚴重缺乏)人性。善良與同情心是人性的基本底線。有人天生善,有人天生惡,但文明的社會,具備教育所有人爲善的使命與能力。有人說:「知道100種酷刑的方法,叫文化;知道不能使用酷刑,叫文明。」有文化的社會不一定能造就出有人性的國民,但文明社會可以。

我認爲,這樣的「半人」,在中國比比皆是,但社會不重視,人們不自知。在我看來,原因大概有三:(1)文理分科仍在繼續;(2)中國不是宗教社會;(3)過去40年,一切向錢看,高度關注物質建設的同時,文明建設水準低下。

您已閱讀14%(373字),剩餘86%(22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