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型冠狀病毒

疫情經濟衝擊需用改革解決

李永寧:如何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完成經濟發展?即使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也缺少應對供給衝擊的制度安排。如何完善現有的市場經濟制度?

2022年5月2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上作講話指出,「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來,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部分指標是總理最早提出的「克強指數」),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如何穩定2022年經濟大盤(雖然一些省份已經提出穩經濟「基本盤」,如山西5月18日提出「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如何「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任務」?

一、全面把握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防止單打一、一刀切

自2019年末新冠疫情大規模爆發以來,中國採取切實有效方式,堅持動態清零,2020年10月,基本做新增清零。作爲第二大經濟體和有14億人口的大國,本國清零有效防止病毒外溢,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做到了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了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2020年和2021年實現經濟成長1.7%和8.0%。但是,由於世界一體化,各國防疫政策差異較大,中國防疫正外部性必然被部分國家負外部性通過人口、物流等管道傳染,導致中國疫情一波復一波,對經濟影響較大,失業率迅速上升,2022年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達到6.1%,甚至一些大企業都有裁員計劃。由於不能與美國等個別西方國家在防疫上高歌「與病毒共存」,通貨膨脹上保持「高」度一致,一些人擔心中國防疫和物價穩定難以爲繼(中國各省防疫也需要統一政策,不然可能出現上海這次情況)。極左和極右派對立嚴重,在中美衝突背景下本應該一致對外,卻導致社會撕裂。因此,全社會應該集中力量研究「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而不是捲入無謂的爭論。筆者認爲在百年不遇的歷史時期,必須以創造性思維,「創造性工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對困難。疫情防控建立兩道防線,應對經濟下滑創新五道制度保障。

您已閱讀20%(763字),剩餘80%(31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