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汽車內外有數萬個肩負不同功能的零組件,可以說是缺一不可。在供應鏈規劃上,這些零部件一般會按不同的維度分類。對供應鏈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兩個維度是標準化程度和體積——前者決定了庫存的零部件的通用程度(例如已經上色的零配件,就不如尚未上色的零配件通用),而後者決定了庫存所佔用的空間(佔用體積越大,對土地等的要求就越高)。
影響汽車零組件工廠佈局的第一個因素是零組件的標準化程度。依此可以把零組件分爲三類:第一些部件高度依賴企業私有的技術、設計和智慧財產(例如企業自行設計的發動機、變速箱),一般而言要自行生產;有一些部件雖然依賴企業的設計,但是製造技術相對成熟,通用性較高,因此可以委託第三方工廠生產;還有一些部件無論是設計還是製造技術都很成熟、通用,因此可以直接向第三方工廠採購。
因此,我們可以在標準化零部件領域看到很多成熟的供應商(行內稱爲一級供應商Tier 1、二級供應商Tier 2等)。它們和整車製造商的互動模式也相當多樣——哪一種部件由哪一種模式供應,一般看整車廠的能力(能不能)和意願(想不想)了。對零部件供應商而言,整車供應商的角色相當靈活:有「只採購,不投資」的獨立合作模式;有「又採購,又投資,不排它」的淺度綁定模式;有「又採購,又投資,排它」的深度綁定模式。
您已閱讀17%(535字),剩餘83%(25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