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供應鏈

上海是長三角供應鏈的單點故障嗎?

李瀚明:與珠三角情況不同,上海承擔了長三角大部分主要職能,既是外貿中心又是製造中心和內貿中心。這使得長三角在疫情下更脆弱一些。

這兩天可以看到的是,上海的工廠們開始試探性地復工復產,而廣州則成功摘星。在探討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疫情防控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產業地理分佈特點——它主要體現在內外分離、產銷分離兩點。這兩點直接決定了疫情防控的難度和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

第一個特點是「對內和對外的分離」。由於歷史原因,珠三角地區的貿易一直有著明顯的「內外分離」的特徵。這種特徵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地理原因:珠三角地區的農業土壤主要來自於珠江的沉積泥沙,同時易被夏季颱風吹襲,因此只有離海岸較遠,泥沙沉積較多,平原面積較大的廣州得以在臺風中倖存下來,成爲古代珠三角主要的人類定居點。

不過,在1513年,葡萄牙人第一次遠洋航行到達廣州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離海岸較遠、泥沙沉積較多雖然對於農業生產有利,但是對於船舶航運其實是不利的——船舶如需進入廣州市區,需要在珠江口水文條件複雜的航道中航行,擱淺、觸礁可能性都不小。因此,珠江口航道不足以駛入遠洋帆船,必須在靠近外海的地方新闢一個港口。因此,葡萄牙人和後來的英國人,選擇了澳門和香港這兩個離海洋距離都更近,更方便遠洋船舶停泊的地方。

您已閱讀16%(476字),剩餘84%(25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