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電影

《駕駛我的車》:人生行路手冊

影片關注了一個瑣碎但普遍的困境:如何處理生活中不願正視的真相?而在面對真相之後,又該怎樣與隨之而來的創痛和茫然共存?

如果契科夫和村上春樹共同坐進一輛汽車,並且一塊聊起一個話題:倘若生活變得絕望且無路可走,該用什麼辦法才能讓其得以爲繼?想像以上這樣一個場景,似乎可以把它當作電影《駕駛我的車》(Drive My Car)的一種打開方式。

在剛剛結束的第94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這部取材於村上春樹的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由日本導演濱口龍介執導的影片毫無懸念地獲得了最佳國際影片獎。

同樣作爲來自東亞的電影,與兩年前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項的南韓電影《寄生蟲》、以及四年前同樣改編自村上春樹小說並獲得國際矚目的《燃燒》不同,《駕駛我的車》所探討的主旨並沒有指向階級對立這樣尖銳的社會議題,而是把目光伸向了更爲瑣碎、也更爲普世生活困境。

您已閱讀11%(311字),剩餘89%(24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