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德國經濟安全意識的覺醒
面對後疫情時代國際政治與地緣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歐盟多年以來秉承的「一個中國」政策或可能在未來發生重大質變。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範圍內的大流行暴露了歐盟特別是德國,其引以爲傲的工業體系極其脆弱的一面。作爲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德國製造業已經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工業原料特別是半製成品不能自給自足,大量依賴從中國進口。同時,中國又是德國第一貿易伙伴。在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巨大沖擊之下,德國陷入了「中國經濟打噴嚏,德國會跟著感冒」的窘境。柏林突然意識到德國自身經濟已經患上了嚴重的「中國依賴症」。疫情大流行期間,德國與歐盟爲了保證供應鏈的穩定,不得不與中國保持相對友好的外交關係。由於德國是歐洲經濟的發動機,歐盟的經濟安全也因此深度仰賴中國。疫情下暴露出的這一特殊情況使得歐盟喪失了對華外交的優勢,不得不在與「西方價值觀」有關議題上頻繁對中國「妥協」。也因此,默克爾政府在香港和臺灣問題上的務實態度,受到了德國內外各種政治勢力的頻繁詬病。歐盟內部始終存在一股強大勢力擔憂歐洲的經濟安全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因爲一旦中歐政治關係惡化,歐盟恐將陷入無牌可打的窘境。因而,自2020年初開始,歐洲就不斷有學者、專家和議員建議歐盟重新祭出早已束之高閣的「臺灣牌」,從而增加歐盟在對華關係中的籌碼。法國巴黎亞洲中心戰略主管弗朗索瓦•戈戴芒(François Godement)和歐洲議會成員納塔莉•盧瓦索(Nathalie Loiseau)早就不斷呼籲歐盟應該在臺灣問題上以更強硬的姿態與中國對抗。
後默克爾時代德國對華政策立場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