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一些能真正幫你找到工作的事情吧。」當年我的老師謹慎地建議道。那是我去上大學的一年前,我學習政治的夢想當場破滅。相反,我跑去攻讀電腦科學的理學學士學位。這項努力並不令人愉快:這個學位是披著技術外衣的數學,而我表現出的科學天賦有限。
然而,學習電腦科學是我一生中最高明的決定之一。我的老師是對的:英國大學裏有太多可以辯論自由市場道德問題的畢業生,但他們對馮諾伊曼架構(von Neumann architecture)一頭霧水。結束3年的學習後,我對踏入編程這個職業完全沒有興趣,但我對數據和統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找工作的時候,我的理學學士學位吸引了僱主的目光。
英國政治人士與科學的關係也同樣彆扭。上世紀60年代,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擁抱「白熱化」的技術變革,但沒能利用好機會。上世紀80年代,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是首批就氣候變化問題發出警告的世界領導人之一,但又一次浪費了機會。如今,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希望在成功推動綠色能源和牛津-阿斯特捷利康(Oxford-AstraZeneca)新冠疫苗成功的基礎上,讓退歐後的英國成爲「科技大國」。
您已閱讀34%(512字),剩餘66%(9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