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錨定合理區間

周茂華:三季度中國經濟趨緩,但仍運行在合理區間。國內政策總量保持穩定,通過結構性工具、加強部門協同,爲企業紓困,加快推動經濟恢復平衡。

統計局公佈的8月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顯示,中國經濟呈現出「供需兩弱」、「內冷外熱」的特徵。數據顯示,8月規模以上工業產出同比成長5.3%,較前值放緩1.1個百分點,兩年均值5.4%,連續兩個月放緩;8月社會零售銷售由上個月7.0%大幅下降至2.5%,兩年均值增加1.5%,連續兩個月放緩;1-8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成長8.9%,不及市場預期,較上個月回落1.4個百分點。國內消費、投資放緩同時,外貿出口維持高景氣度,8月外貿出口同比成長25.6%,兩年平均增速達18.4%。

近兩個月國內主要宏觀指標放緩,內外需求表現差異系多因素共振影響。一是基數效應。去年4月以來,國內經濟逐步擺脫衰退,國內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逐步改善,基數穩步抬升。二是短期因素衝擊。7月以來,Delta病毒在全球強勁擴散,中國區域性出現散發病例,疊加汛期影響,國內消費、生產活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服務業受影響程度相對大;汽車晶片等重要零組件短缺,全球物流受阻、高運費,原材料價格持續漲價等對國內工業製造業構成不對稱衝擊,並波及銷售端;以及房地產金融環境收緊對商品房銷售影響也有所顯現等。三是固定投資低迷。1-8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兩年平均成長4.0%,較前值(1-7月)同比4.3%放緩,也低於疫前5.4%水準。除基數抬升影響外,基建投資增速放緩拖累固定資產投資表現;同時,製造業部門仍處於恢復階段。

國內外貿出口表現超預期,一方面是全球需求保持復甦態勢。全球疫苗接種推廣、經濟解封、各國內需支持政策,以及經濟活動對疫情產生適應性,抵消了Delta毒株傳播影響;另一方面是國內外貿韌性足。由於疫情受控,產業鏈完整與供給適應性強,海外訂單迴流等因素,推動中國外貿維持高景氣度。

您已閱讀29%(718字),剩餘71%(17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