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保護主義

The US should spurn the false promise of protectionism
美國應捨棄保護主義的虛假承諾

America’s economy suffers from inequality and poor labour performance but this is not due to global trade
沃爾夫:美國的問題在於,其保護主義是一種政治上可以接受、但卻無法有效替代設計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手段。

Protectionism is back, above all, in the US.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it are xenophobia and nostalgia. Arguments can be made for a degree of self-sufficiency, for reasons of national security. But those arguments need meticulous assessment. This is not what has been happening, certainly not under Donald Trump. But though the tone is different under Joe Biden, the reality is not, alas. On the contrary, prote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few issues on which there is bipartisan consensus.

保護主義捲土重來,尤其是在美國。在背後起推動作用的是仇外和懷舊情緒。可以提出一些理由來證明有必要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這是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但需要對這些理由進行細緻的評估。一直沒有進行這樣的評估,在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的任期內當然不會有。喬•拜登(Joe Biden)上臺後,儘管論調不一樣,但現實狀況卻沒什麼不同。相反,實施保護主義已成爲兩黨能達成共識的少數幾個問題之一。

您已閱讀9%(689字),剩餘91%(67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