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

後疫情外交:世界棋局中的中美歐俄複合三角關係

孫興傑:中美歐俄四方形成的複合三角關係基本框定了全球秩序的方向和前景,「遠交近親」已經成爲各方運籌三角外交的必然選擇。

去年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後,全球外交轉移到「雲」端,而今年3月以來,面對面的外交活動破冰,並呈現出聯動態勢。3月12日美日澳印舉行視訊通話之後,中美歐俄四方之間的複合戰略三角關係的演變不斷加速,外交舞臺劇情迭起,這也預示著國際秩序的結構性變化。

「春江水暖鴨先知」,從3月中旬以來,各國外長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已經成爲常態,這是後疫情時代的特徵。在後疫情時代,外交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是恢復常態,還是在新的狀態下重啓?最近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在部落格上發表文章,題目是《外交關係高度緊張的一週》。波瑞爾認爲,從3月18日中美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2+2」戰略對話到3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受邀參加歐盟視訊通話,這一週,全球主要地緣政治主體之間的互動加快。

事實上,在過去的3月裏,全球外交進入了高度活躍期,或者說,全球外交進入了加速和衝刺的時刻,由此帶來的全球地緣政治板塊「位移」,可能在比較長時間裏會奠定世界秩序的基礎。冷戰後世界秩序的變遷呈現出漸變的特徵,不是通過一兩次大型國際會議框定秩序,而是經量變而質變的緩慢進程。

您已閱讀13%(461字),剩餘87%(31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