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零利率

零利率的經濟學

劉勁、陳宏亞:可以預計,未來世界主要經濟體會增加稅收,增加轉移支付,小心提高通膨率,用以解決40年來緩慢積累的經濟極端不平衡。

2020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新冠疫情正在導致世界迅速進入零利率時代。

2020年3月15日,美聯準宣佈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25%下調至0.25%,幾近爲零。事實上這不是歷史首次,早在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聯準就曾將利率從2%下調至0.2%,並一直維持了7年,直至2015年10月才逐步回調。歐洲和日本也是如此。2009年5月,歐元區央行(ECB)將邊際貸款便利利率從5.3%下調至1.8%,2014年進一步下調至0.4%,此後一直維持在這個水準,存款利率則一路從3.3%下調至-0.5%,這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不僅沒有利息,還要被收取罰息。日本零利率時代開啓得更早,日本銀行早在1995年就將貼現率(商業銀行向央行的貸款利率)從1.8%降低至0.5%,2001年降至0.1%,隨後經歷了一段短暫的回調(至0.8%),金融危機期間再次降至0.3%,日本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則從2016年開始就進入負數區間。中國雖然還沒有正式進入零利率時代,但整體趨勢和歐美日非常相似,主要利率經過08年的金融危機都降了一半。

零利率和負利率本質是上一回事:存款利率可以爲負,其中罰息可以看是現金的保管費;但借款利率的下限一定是零,如果借錢本身就能賺錢,就會產生無限的套利空間,所以不可能。我們把在零附近徘徊的利率情況統稱爲零利率。需要說明的是,零利率指的是經濟學中的無風險利率,如短期國債利率,而企業和個人由於信用風險的存在,借貸利率不會爲零。

您已閱讀11%(620字),剩餘89%(49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