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教育

學術界「臨時工」值得更好待遇

奧康納:進入學術界就擁有「鐵飯碗」?其實在許多國家,大學是「二元制勞動力市場」的完美縮影。對籤短期合同的學者來說,工作充滿不確定。

克萊爾•史密斯(Claire Smith)在英國唸完現代語言專業的博士學位後,在七年間,她拿下了四個獎項,出版了兩部著作,並獲得了一項聲望很高的獎學金——900名申請者爭奪40個名額。

她沒能搞定的是一份穩定的工作。她做過不同的工作,先後簽訂了一份九個月的合同,一份兩年的合同,一份三年的合同,還有另外一份九個月的合同。最後一份工作的地點離家很遠,她得早上5點出發,10點開始上課,並且一週有三天住在便宜的B&B家庭旅館或當沙發客。現在,剛生了小孩的史密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下一份合同,或者是否會有下一份合同。(她要求用化名,因爲擔心會影響她的前途。)

在公衆的想像中,進入學術界就等於有了安穩、甚至終身的工作。但在許多國家,大學是經濟學家所說的「二元制勞動力市場」的完美縮影。有保障的內部人與無保障的外部人共事,而處於外圍的後者拼命地想擠進來。

您已閱讀22%(372字),剩餘78%(13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