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在今天的希臘半島上,以雅典爲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爲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的細節林林總總,原因更是紛繁複雜,但有一種觀點在兩種多年後被人重提,而且迅速成爲了世界性的話題,這就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
「修昔底德陷阱」基於古代雅典歷史學者和軍事將領修昔底德的一段話,修昔底德認爲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因爲斯巴達對雅典實力的成長心生恐懼。「修昔底德陷阱」最早是葛瑞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2012年在《金融時報》上發表的一篇探討中美之間潛在衝突文章中提出的,文章引用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一段話。在書中修昔底德指出「雅典的崛起和斯巴達的恐懼,最終導致戰爭不可避免」。艾利森在其著作《註定一戰》中進一步闡述,認爲「中美兩國目前正處於戰爭衝突的進程中」。
「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含義是,當大國的霸主地位受到新興強國的威脅時,兩個國家之間就有很高的可能性爆發戰爭。近年來,隨著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的漸次展開,這種觀點的受重視程度與日俱增。現在川普已經敗選,拜登新政尚在醞釀之中,但筆者認爲美國會以更理性,更務實和更注重多邊主義的理念來調整其外交政策和對華政策,中美關係將如何演變?中美是否真的必有一戰,還是可以實現和平和共同發展呢?
您已閱讀13%(595字),剩餘87%(41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