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信用市場違約的評論、段子刷爆自媒體,信用債市場加入「雙11打折」行列,引發業界對信用體系崩塌的恐慌。這一恐慌甚至有向金融市場其他領域蔓延的趨勢,股債連續三天的雙殺便是明證。中國的信用體系建立不易,劉鶴副總理就曾經強調過「市場講信用,欠債必還錢」。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次信用違約恐慌的出現,後續又會怎麼發展,會不會進一步演化進而形成區域乃至系統性風險呢?
近年來的信用違約潮特徵
2016年的信用違約風險爆發主要受2015-2016年經濟基本面影響,彼時傳統制造業去產能、部分城市房地產去庫存任務艱鉅,經濟面臨持續下行壓力。企業盈利惡化導致內部現金流下滑,從而影響了發債主體的債券兌付。當時的特點是民營企業違約佔比最大,央企、國企較少但金額佔比更高。
您已閱讀16%(327字),剩餘84%(17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