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RCEP:尋求「安全」的邊界

周浩:區域經貿合作的加深既是中美角力的一個必然產物,也嘗試著對新的國際政治經濟變局作出新的回應。

歷經艱苦的長跑之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14日簽署,這意味著亞太區域的合縱連橫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區域經貿合作的加深既是中美角力的一個必然產物,也嘗試著對新的國際政治經濟變局作出新的回應。

一組數字可以表明RCEP的重要性和代表性。該協議簽訂後,RCEP國家的人口將達到36億,佔全世界78億總人口的近一半。簽署15國的經濟總量約爲27兆美元,佔全球GDP的約三分之一,貿易額也約佔全球的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簽署國之間的經濟差異十分明顯,既有像新加坡和澳洲的人均GDP已經佔據全球前列的經濟體,也有如越南這樣發展迅猛但收入水準仍然較低的國家。正是這樣的差異性,加大了各方談判的難度。

關稅減讓是經貿協議給市場的第一印象,媒體的第一落腳點也紛紛在報導在RCEP安排下,各國之間的關稅減讓將達到一個巨大的規模。但從相對宏觀的角度而言,無論是多邊或者雙邊的經貿協議,都體現出簽署經濟體之間日益加深的經貿聯繫。協議的簽署一方面是爲了加深未來的經貿聯繫,另一方面則是爲了管控可能出現的分歧,併爲經貿爭端給出解決方案。總體而言,經貿協議的簽署各方都希望能夠在未來的經貿活動中獲得穩定性和安全感。

您已閱讀23%(505字),剩餘77%(16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