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

新冠疫情中的金融市場:交易與情緒的博弈

周浩:回顧此次前所未有的公共健康危機對於金融市場的衝擊,以及金融市場對於未知風險的反應,對未來有何啓發?

伴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金融市場也經歷了疫情的數輪衝擊。儘管新增病例數仍在以幾何級數成長,但從金融市場的表現來看,新冠疫情的最大沖擊似乎已經成爲過去時。然而,回顧這一次前所未有的公共健康危機對於金融市場的帶來的衝擊,以及金融市場對於未知風險的反應,卻有著現實以及未來的意義。

很多投資人都對一句巴菲特的名言趨之若鶩:「在別人恐慌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慌。」然而,投資者對於這句話的真正理解卻往往在時過境遷之後,對於新冠疫情的衝擊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樣的一種「滯後」和「恍然大悟」。同時,如何真正地將「自己」和「別人」區分開,可能遠不如想像中容易。

疫情的衝擊大致可以分爲這樣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最大沖擊波來自於武漢封城,多數人對於這樣一次災難的感觸是微妙的。儘管市場表現出驚恐,但更多表現出對中國政府處理疫情的擔憂。當武漢遭遇封城後,多數投資者人的第一反應是拋空中國相關概念的資產,然而從事後的反應來看,如果在中國新年前後看空中國(這幾乎是一種無懸念的「膝跳反應」),那麼幾乎是踩在了危機的尾巴上。從中國股票市場的反應來看,儘管在3月份仍然有一次「二次探底」,但總體而言這只是反映出市場對於危機的自我循環式的加深反應(尤其是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狀況下),事實上並沒有改變金融市場整體反彈的大趨勢。

您已閱讀23%(547字),剩餘77%(18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