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

中國能否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進程貢獻領導力?

環境網站《中外對話》:在《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進程遭受新冠疫情衝擊之際,各方期待即將在昆明舉辦締約方大會的中國發揮領導角色。

新冠疫情敲響了人與自然關係失調的災難性警鐘,但旨在修正這一關係的全球性框架在疫情影響下卻步履維艱。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因新冠疫情推遲至2021年5月在昆明舉行。各國還有8個月的時間,來決定2020後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昆明大會將制訂一份未來十年的路線圖,確定203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和方向。

目前最新一版案文(「0.5版」)令外界普遍有些失望。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國際政策副總裁蘇珊•利伯曼(Susan Lieberman)告訴中外對話:「所有國家政府都說他們想要一個有雄心的東西,但開始談判後,雄心了無蹤影」。她指出,草案並沒有提到保護區的有效管理,新冠疫情和野生動物貿易也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您已閱讀6%(327字),剩餘94%(48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