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汽車業

電動汽車熱下的「德國製造」危機

張冬方:汽車行業力爭對燃油車補貼,而非電動車。理由是,對電動車補貼於整個行業的恢復無益,也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工作崗位。

德國坊間正流傳一個笑話,「搶購風」似乎一直在刮,先是疫情中的廁紙斷貨,而今則是電動汽車。確實,德國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電動汽車熱。

據德國聯邦機動車管理局,德國今年8月新乘用車註冊量在同比減少20%的大趨勢下,純電動汽車同比成長221.5%,混合動力車同比成長132.7%,其中,插電式混動車同比成長更是呈井噴式:447.9%。而在所有新登記註冊乘用車當中,純電動車佔比6.4%,混動車18.4%,其中,插電混動爲6.8%。電動汽車似乎成爲遭受疫情重創的德國汽車業的一根救命稻草。

這不過是電動汽車預先獻上的一份開胃小菜。目前德國有兩項相關利好政策:今年7月1日到12月31日,增值稅由原來的19%降至16%;今年7月8日至2021年12月31日,所有的2020年6月4日後新登記的電動車以及符合一定時間條件的二手電筒動車,可享受「創新補貼」:價格至4萬歐元的,電動汽車補貼爲9000歐元,插電式混動車爲6750歐。價格高於4萬歐的,電動車補貼爲7500歐元,插電式混動車則爲5625歐元。

您已閱讀15%(443字),剩餘85%(24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