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型冠狀病毒

FT社評:疫情後的企業結構調整應當慎重

許多企業有賴社會支持才支撐到現在,若其進行結構調整時只關注股東利益,那會讓人覺得虧損由社會承擔了,利潤卻由私人享受。

爲了阻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的蔓延,世界各地的企業停工停產,這導致企業收入銳減。政府的支持計劃,不論是臨時紓困,還是貸款擔保和就業補貼,都幫助一些企業抵擋住了最猛烈的風暴。然而,許多公司正逼近緊要關頭,需要由股東、管理層和員工共同分擔經濟痛苦。明智的企業領導人不應迴避這些艱難的決定,但他們應該謹慎行事,確保他們不會被視爲趁機利用了這場危機。

已經處於這場危機最嚴峻階段的航空公司爲其他行業提供了警示。德國載旗航空公司漢莎航空(Lufthansa)公佈了截至今年6月底的3個月的業績,這是它有史以來最大的季度虧損。儘管接受了90億歐元的紓困,漢莎航空執行長卡斯滕•施波爾(Carsten Spohr)表示,該集團將「被迫進行艱難而痛苦的裁員」。與此同時,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的員工處於採取勞工行動的邊緣,原因是該公司提出了一項裁員1.2萬人並削減機組乘務員工資的計劃。

國際航空旅行在危機早期就受到衝擊,而且很可能是最遲恢復正常的日常生活領域之一,假如它能夠恢復正常的話。但其他企業也不應抱有幻想:它們也將不得不面對令人不安的現實,即損失鉅額收入和債務水準升高。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估計,到2021年底,企業收入的缺口將達到15兆至20兆美元。

您已閱讀46%(563字),剩餘54%(6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