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赤字貨幣化:打開潘朵拉盒子

周浩:財政赤字化討論,看似枯燥,卻反映出經濟現狀和博弈。短期來說以央行的謹慎主張而終結,但本輪討論在很大程度上打開了新的邊界。

「財政赤字貨幣化」的爭論告一段落,但回顧這一場央財大辯論,卻仍然有很多值得思考之處,爲何這樣的一場爭論會在眼下出現,而爭論的背後到底代表了怎樣的經濟現狀和政策博弈呢?更重要的是,它是否代表了未來政策的方向,抑或只是一場短暫的漣漪。

這場爭論的導火索是兩會後即將發行的特別國債,這是2007年後中國再度發行特別國債。當年的特別國債發行中,財政部通過向央行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將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從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置換出來,並以此成立了中投公司,負責中國主權層面的對外投資。

面臨著新冠疫情對於經濟的巨大沖擊,中國在今年將再度發行特別國債,規模以兆元計,而這一次的特別國債到底由誰來接盤,就成爲了這場爭論的起點。儘管央行和財政部雙方都沒有現任官員直接出面表態,但各路專家脣槍舌戰,都表明了鮮明的政策主張和立場。財政系專家主張由央行直接購買,也就是所謂的「赤字貨幣化」,但央行系專家則認爲「赤字貨幣化」可能造成財政紀律失範,因此不贊成央行直接購買。

您已閱讀13%(421字),剩餘87%(29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