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央行的性格

周浩:放眼全球,主要央行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格。中國央行難以捉摸,保持一定程度的神祕感,事實上可以增加在關鍵時刻的博弈能力。

新冠疫情之下,美元再度走強,但港幣兌美元也在不斷走強,在4月中觸碰到了聯繫匯率制度的港幣兌美元交易區間的強側7.75,並引發了香港金管局的被動入場干預。這一時間成爲讓市場頗爲喫驚的現象,港幣匯率雖然掛鉤美元,但卻並不是百分之分等於美元,香港的經濟前景在疫情和全球動盪中,也不是很讓人看好。更別提去年在香港政治動盪之時,還有很多人擔心聯繫匯率制度會土崩瓦解。到底港幣爲何會在美元的走強浪潮中成爲一個更強的貨幣呢?

在筆者看來,港幣走強的原因根本上來說只有一個——央行的干預。事實上,在過去的兩年中,港幣一直在交易區間的弱側7.85一線,這也引發了香港金管局的干預——跟眼下我們看到的干預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方向相反。從技術上來說,港幣對美元的交易區間只有1毛錢,因此觸碰到交易區間並不鮮見,一旦觸碰到任何一側的交易區間,香港金管局作爲香港事實上的央行,就有義務爲市場提供流動性,來保證外匯市場的正常運轉。

而在過去兩年的干預中,香港金管局動用了多少彈藥呢?說起來會讓人喫驚,在2018年香港金管局干預總量爲132億美元,2019年的干預總量爲28億美元,而香港的外匯儲備則高達4300億美元。換言之,即使在看似風雨飄搖之際,香港金管局的實際干預規模也十分有限。那問題是,爲什麼市場尤其是號稱禿鷲的對沖基金們不去攻擊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呢?

您已閱讀23%(564字),剩餘77%(19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