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咒」是金融市場中的玄學,金融學英文叫「anomaly」,譯爲市場難以解釋的異常現象,有點「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意境。比較有名的包括,美股市場上的「Sell in May and go away」,外匯市場上的「港幣金九銀十」。而在人民幣債券市場上,近年來比較有趣的就要數4月「魔咒」了,即4月債市收益率較3月波動更大,且收益率多數會上行。
談到4月「魔咒」,可能是很多債券交易員心中永遠的痛。遠的不說,就說2019年4月,受經濟超預期轉暖、降準預期破滅和供給增加影響,10年國債均值較前月上行21個bp,10年國開均值上行17bp。實際上,從2015-2019的5年中,一共遭遇了4次4月收益率環比上行的「魔咒」,只有2018年倖免。
從歷史回溯分析來看,每次「魔咒」的應驗似乎都有相應的邏輯可循,都是各種影響因素力量此消彼長後的表現。對做債券投資的人而言,歷史永遠都是可以借鑑的。那麼2020年4月,是會重蹈「魔咒」覆轍嗎?本文將逐年剖析「魔咒」背後的因果,試圖給投資者以啓示。
您已閱讀11%(443字),剩餘89%(35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