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型冠狀病毒

應對全球新冠疫情危機需要什麼樣的財政舉措?

桑德布:針對疫情的合適財政回應,除了要滿足醫療體系需要外,還要維持人們的收入,至少讓他們不會因爲擔心自己的未來而減少支出。

本文是英國《金融時報》對新型冠狀病毒危機給出的經濟療法專題中的一篇。在本專題中,主要評論員和政策制定者將就如何緩解災難性的全球衰退獻計獻策。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可能帶來的巨大經濟影響開始逐漸顯現,各國政府應該爲公共財政同樣巨大的缺口做好準備。這不應該引起驚慌。相反,除非政府赤字擴大到前所未有的規模——甚至超越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否則政策很可能被視爲沒有發揮作用。

從2008年至2010年,七國集團(G7)經濟體的的公共債務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上升10到25個百分點。政府赤字惡化4到10個百分點。這其中大部分是由於GDP下降造成的,它導致稅收減少,失業救濟等支出增加——這說明政府預算「自動穩定器」在發揮作用。小部分原因是2009年部署的酌情財政刺激計劃。

您已閱讀21%(354字),剩餘79%(13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