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隱

危機時刻的公共利益與個人隱私

胡泳:新冠肺炎中,公共衛生監控對私隱權的侵犯可謂觸目驚心。公共利益與個人隱私的平衡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但有三個原則應當遵循。

監控的黃金時代

2015年12月2日,已婚夫婦賽義德•法魯克(Syed Farook)和塔什芬•馬利克(Tashfeen Malik)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貝納迪諾的一家社會服務中心發動恐怖襲擊,造成14人死亡、22人受傷。兩名襲擊者隨後在與警察的槍戰中喪生,死前銷燬了他們的個人電話。但法魯克留下了他爲之工作的縣公共衛生局發給他的工作電話。這是一部運行iOS 9操作系統的iPhone 5C,不過已用四位密碼鎖定,並且,根據蘋果的設置,在嘗試10次密碼失敗以後,手機將自動清除所有數據。2016年2月,當國家安全域性無法解鎖這臺手機時,聯邦調查局要求蘋果公司開發一個手機操作系統的新版本,將其安裝並運行於手機的隨機存取存儲器中,以禁用某些安全功能,從而可以打開手機,檢視恐怖活動的線索。

這一要求爲蘋果公司所拒絕,它聲稱自己奉行從不破壞其產品安全功能的政策。聯邦調查局成功申請到美國地方法院法官謝里•皮姆(Sherri Pym)的一紙法院命令,強令蘋果公司成立並提供所需的軟體。

您已閱讀6%(436字),剩餘94%(70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