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封城」之後的路

潘宇:武漢除了要引進「小湯山」醫院的模式之外,還要有點創新精神,要引進一個「衛生健康安全區」的概念。

1949年以來,因疫情而從交通上封閉一座千萬人居住的大城市,武漢是第一次。考慮到疫情的發展狀況,武漢「封城」就目前的資訊來看,雖然可能晚了點,但的確是當時最適宜的政策選擇,在客觀上部分減緩了疫情在其他地區的大規模爆發。不過,「封城」僅僅是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政策組合拳中的第一步,如果認爲僅僅依靠「封城」就能萬事大吉高枕無憂,那必然會遭遇更大的政策失敗並且造成難以預估的負面影響。

從分析邏輯上看,各級政府決定於1月23日封閉武漢前往外界的交通並在隨後的幾天內逐步封閉湖北全省對外的交通,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首先,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政府在1月23日前後對武漢內部疫情的傳播狀況沒有一個明確的掌握,從當時的趨勢來看,情況不容樂觀。事實上,1月23日至今,武漢愈演愈烈的疫情發展,證明這種判斷是正確的。第二,政府和科學界對於包括病毒傳染率在內的各項具體參數,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掌握。目前國內及大多數專家都以傳染率2-3爲研究及政策制定的基礎,即一個人可以傳染2-3個人。這種情況下,制定政策只能從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來考慮。而武漢封城的決定本質上是將武漢作爲疫情爆發的原爆點來單獨處理,防止因爲武漢而造成全國範圍內的大爆發。

問題在於,武漢「封城」之後的路該怎麼走?

您已閱讀30%(528字),剩餘70%(12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