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不僅橫掃中國大陸,在其他國家也陸續發現疑似和確診的患者。就在北京時間1月31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在此之前各國也在商討實施了各種方案,從禁航到限入不一而足。有能力的國家,如美國、日本,組織專機大巴撤僑;沒能力的國家,如北韓、蒙古,則早早關上大門。隨著中國國力增強、逐漸躋身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的核心區,新冠病毒也成爲全球化時代第一次從世界體系中心向邊緣國家和地區發散開來的全球性疫情,其地緣政治影響力有可能遠遠超乎預期。
相比之下,2014年在非洲爆發的埃博拉(Ebola)疫情和2016年在巴西爆發的寨卡(Zika)疫情則基本沒有成規模地逆向流入更發達國家,因而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相對有限,分別造成了530億美元和350億美元的短期損失,且基本由受到疫情影響的欠發達國家承擔。相比17年前造成400億損失的SARS,這次發源於中國的新冠病毒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也會更大。當時中國經濟世界排名躋身前十不久,加入WTO也只有一年多,佔全球經濟產出只有4.3%,出口市場一片藍海,國內市場潛力巨大,連房地產這一經濟引擎都尚未定位爲支柱產業。雖然2003年第二季度成長略跌,但全年成長率依舊達到兩位數。而如今中國經濟體量世界第二,貿易額世界第一,2019年佔全球經濟產出是2003年近4倍,成爲世界經濟引擎,一舉一動牽動全球。而且中國早從當年的高速成長轉入中速成長的新常態,與美國持續一年多的貿易戰硝煙未盡,人口紅利過了李維士拐點生育率下降,根本禁不起大範圍疫情的折騰。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對中國經濟依賴度較高的國家與地區也將遭遇連帶傷害,且後果恐怕更加嚴重。
最直接的衝擊自然是各國的公共衛生事業,而欠發達國家受創則更重。相比於發達國家有健全的公共衛生預防機制、先進的醫療衛生服務和行之有效的輿論監督和資訊公開體制,欠發達國家在這些領域往往捉襟見肘,遇到突發的、新興的公共衛生風險的時候無力招架。比如中國的鄰國越南雖然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各項指標上取得了頗爲滿意的成績,比如97%人口得到醫保覆蓋、97%兒童接種疫苗、女性生育死亡率相比1990年下降75%,但越南政府的年度人均醫療衛生開支只有區區142美元,摺合1000元人民幣,且缺少足夠的額外資金和受過良好訓練的醫護人員來應對短時間內可能爆發的瘟疫。而在公共衛生領域,越南在中國鄰國中尚位處前列,緬甸、菲律賓、寮國和柬埔寨將更難抵禦新冠病毒的擴散。這些國家不僅經濟欠發達,而且人口規模相當可觀,整個東南亞人口高達6.5億,爲病毒快速擴散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