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意義上,獨角獸企業指的是成立不超過十年、接受過私募投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發展速度快而且企業數量少的新創型企業,而廣義的獨角獸企業泛指投資視角下的新經濟企業。
與傳統企業相比,在以網路技術爲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帶來的巨大沖擊下,新經濟企業創業團隊與外部普通投資者圍繞業務模式創新存在更爲嚴重的資訊不對稱。在識別一個項目現金流的基礎上,傳統企業通過折現現金流,計算淨現值(NPV)來判斷一個項目是否可行。然而,對於業務模式開展和創新往往基於平臺提供的捆綁品性質的服務的新經濟企業,我們有時甚至無法瞭解現金流從何而來。即使我們能夠對平臺衍生的廣告以及其他服務形成的現金流進行測算,但那顯然也比傳統企業要複雜得多。更有甚者,一些新經濟企業發展還需要經過傳統企業難以理喻和想像的「燒錢」階段。即在早期宣傳階段通過折扣和紅包發放返還消費者的紅利遠遠超過平臺的潛在受益。
圍繞業務模式創新外部投資者與創業團隊之間加劇的資訊不對稱,使新經濟企業創業團隊始終面臨兩個困惑。其一,儘管需要來自私募投資和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但新經濟企業的創業團隊並不情願把業務模式創新的主導權交給並不熟悉相關業務的外部資本。她們始終在思考,如何在有限資金投入下實現勞動「僱傭」資本?
您已閱讀16%(528字),剩餘84%(28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